实验从理论和实验上评估了多焦点v2PE显微镜的空间分辨率,并与单光子荧光显微镜进行了对比,实验中v2PE的激发波长为521nm,使用放大倍率为100倍的物镜,尺寸为0.6AU,对直径100nm的荧光颗粒进行了测试性成像,共获得40幅不同采样深度的图像合成为三维图像。图像在横向和纵向的半高全宽分别是177nm和297nm,这些值接近显微镜的理论分辨率。后续还利用软件模拟从理论上研究了多焦点v2PE显微技术的空间分辨率,模拟计算显示v2PE点扩散函数(PSF)的横向半高宽与单光子激发荧光(1PE)相似,轴向的半高宽较1PE减少,可以提高空间分辨率。双光子显微镜使用长波长脉冲光,是通过物镜汇聚的。国外荧光双光子显微镜成像原理是什么
随着技术的发展,双光子显微镜的性能得到不断地优化,结合它的特点,大致可以分成深和活两个方面的提升。要想让激发激光进入更深的层面,大致可从两个方面入手,装置优化与标本改造。关于装置优化,我们可以把激光束变得更细,使能量更加集中,就能让激光穿透更深。关于标本,其中影响光传播的主要是物质吸收和散射,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对样本进行透明化处理。一种方法是运用某种物质将标本浸泡,使其中的物质(主要是脂质)被破坏或溶解。另一种方法是运用电泳将脂质电解,进而让标本“透明度”提高。进口ultimainvestigator双光子显微镜光损伤双光子显微镜放大倍数是多少?
双光子荧光显微镜是结合了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和双光子激发技术的一种新技术。双光子激发的基本原理是:在高光子密度的情况下,荧光分子可以同时吸收2个长波长的光子,在经过一个很短的所谓激发态寿命的时间后,发射出一个波长较短的光子;其效果和使用一个波长为长波长一半的光子去激发荧光分子是相同的。双(多)光子成像优势在于,具有更深的组织穿透深度,利用红外光,能够在层面检测极限达1mm的组织区域;因信号背景比高,而具有更高的对比度;因激发体积小,具有定点激发的特性,具有更少的光毒性;激发波长由紫外、可见光调整为红外激发,使其能够更加安全。
随着技术的发展,双光子显微镜的性能不断优化。结合其特点,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方面:深入和主动改进。为了使激发激光进入更深的层次,可以从器件优化和标本改造两个方面入手。关于器件的优化,我们可以把激光束做得更细,集中能量,让激光穿透得更深。对于样品,物质的吸收和散射是影响光传播的主要因素。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将样本透明化。一种方法是用某种物质浸泡标本,使其中的物质(主要是脂质)被破坏或溶解。另一种方法是通过电泳电解脂类,从而提高标本的“透明度”。双光子显微镜结合了双光子激发技术和激光扫描共聚显微镜。
为了验证动物生物样品的时间分辨成像能力,本实验观察了活海拉细胞高尔基体中的青色荧光蛋白mTFP1,见图3(a),(c)-(i)。使用的物镜及尺寸与荧光颗粒成像一致,对比可见v2PE在空间分辨率、激发深度级图像对比度较常规宽场显微镜都有所提高。此外,v2PE可以同时激发多个波长的荧光蛋白,这种技术还可以应用于细胞内分子的三维动力学多色成像。在此基础上,实验对海拉细胞中的高尔基体(mTFP1)和纤颤蛋白(EGFP)进行了在体成像,见图3(j)-(n),青色为mTFP1,绿色为EGFP,实验中两种荧光蛋白同时成像,终采用光谱分离法将不同蛋白的荧光信号分离出来。双光子显微镜在多个领域研究中已有许多成功实例。美国布鲁克双光子显微镜荧光寿命计数
双光子显微镜已成为较厚有生命体生物组织三维成像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国外荧光双光子显微镜成像原理是什么
双光子吸收理论早在1931年就由诺奖得主MariaGoeppertMayer提出,30年后因为有了激光才得到实验验证,但是到WinfriedDenk发明双光子显微镜又用了将近30年。要理解双光子的技术挑战和飞秒激光发挥的重要作用,首先要了解其中的非线性过程。双光子吸收相当于和频产生非线性过程,这要求极高的电场强度,而电场取决于聚焦光斑大小和激光脉宽。聚焦光斑越小,脉宽越窄,双光子吸收效率越高。对于衍射极限显微镜,聚焦在样品上的光斑大小只和物镜NA和激光波长有关,所以关键变量只剩下激光脉宽。基于以上分析,能够以高重频(100MHz)输出超短脉冲(100fs量级)的飞秒激光器成了双光子显微镜的标准激发光源。这也再次说明双光子显微镜的优势:只有焦平面处才能形成双光子吸收,而焦平面之外由于光强低无法被激发,所以双光子成像更清晰。国外荧光双光子显微镜成像原理是什么
文章来源地址: http://yiqiyibiao.chanpin818.com/gxyq/xwj/deta_21686174.html
免责声明: 本页面所展现的信息及其他相关推荐信息,均来源于其对应的用户,本网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如涉及作品内容、 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核实后进行删除,本网站对此声明具有最终解释权。